在台灣茶的歷史中想找出台灣山茶的歷史地位,可在台灣地理最早形成的淵源中去探索。台灣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推擠中形成,其來源與大陸密不可分,台灣山茶的來源在大陸,但數千年來台灣這塊土地已形成一個完全獨立的海島型氣候地理環境,台灣野生茶的茶樹群在這樣的條件下已生長超過數世紀,有關台灣野生茶的歷史記載文獻目前並不多,十幾年來因好奇與學習的心態下,走訪台灣的偏遠山區,穿梭在茶樹群間了解野生山茶的特殊性和獨特性,有別於我們所知悉的栽培形茶種,經過了十幾年來無數的體驗和印證,台灣野生山茶的美不論在地理人文、山林景物和生長環境上都讓我留下感動而美麗的印象。
台灣島嶼上的山景壯麗和高山叢林的綿延,孕育了無數野生茶的生命之始,歷史中記載著台灣經歷荷蘭佔據、鄭成功登台開發、清朝統治、日治時期、大陸移民至今,無數的歲月累積與世事推移變化,滄海桑田,台灣野生山茶在這塊土地上,隱姓埋名般生長在台灣叢林山野間,為自己的生命寫下歷史,見證台灣這塊滋養孕育它生命的土地,共舞在群山林壑中成為傳奇。這十幾年來我把親身穿梭在台灣野生山谷間的種種經驗和見聞,來和大家分享我微薄的所知所見。和大家一起分享〝台灣野生山茶〞的美,未來或許在台灣先民遺留的史蹟中,台灣原住民史料文化中可找尋出許許多多的印證。
茶學之途浩瀚無涯,即使窮其一生也無法究竟完全,茶形於外者謂之藝,而蘊於內者謂之道,在探索過程中山茶如何形成呢?因它是異花授粉,在無數不同山茶種交配下,根本數不清到底有多少品種,我們有系統的依據各山頭的茶種尋找出它的差異性,加以分析分門別類,目前尚無真正在學術研究上清楚的記載說明,然而經驗告訴我們可在茶種外形上判別出大喬木、小喬木的混合性,在茶葉外形上分析多種茶的品項,在茶青顏色外觀上可發現有紫芽或綠芽系統。根據目前所發現的山茶可做成的六大茶類的茶品,會因異花授粉的關係,在口感表現上有相當不同層次的變化,每款製作出的茶葉更是款款風情,有其獨特鮮明的個性。以青茶做比喻,其製程是部分發酵的作法,香氣基本表現有蜜香、木質香、漸層的果香、花香、參香、蘭桂香等各種不同的香形,一點一滴不斷在鼻香上散逸著各種香氣,在口感上更是不斷地感受到五味的層次變化,觸動著味蕾波波生津,留下山茶的飽滿厚實底韻。細細品茗這山茶細膩的滋味,可感受到精氣神引領到台灣野生茶生長環境的氛圍裡。在底韻厚度上,亦顯現出喬木主根深竄地底,吸收土壤中無數的岩石礦物元素及豐富微量元素,口口喝的到大地給予元素能量的感動。